"把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作为专门的项目来施行,这在全国还不多见。"10月24日,由山西省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牵头、历时一年多编制完成的《太原市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规划》顺利通过专家组的评审验收,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秘书长赵胜利在会上对太原市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按时完成这一生态保护的"宏篇巨制"给予充分的肯定。 规划之源 申报国家森林城市的“敲门砖” 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原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编制《太原市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规划》是为满足太原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际需要,将太原建设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乃至为以后申办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可以这样讲,编制规划是太原市申报国家森林城市的“敲门砖”。 这一点,从对太原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总体目标的陈述中可以看到:在深入细致的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保护恢复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实现生物多样性恢复重建与绿化建设应用并举、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结合,以增加城区乡土物种,构建植物群落与乡土典型植被,营造多样生态系统,提高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将太原市建设成为山西省领先的生物多样、结构合理、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 同样,在这一规划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太原市湿地保护规划的近期目标中也有这样的表述:根据国家森林城市标准的要求,通过生态工程措施,对未达标河流、沟渠的岸线进行生态化改造,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湿地系统空间生态格局体系,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同时提升湿地系统服务功能,为太原市申报国家级森林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规划之基 资源调查刷新我省物种分布记录 剑指国家森林城市申报,赋予了规划编制特殊的使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高屋建瓴,掷地有声。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太原市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资源的现状有着充分的了解。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于是,开展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资源调查成为规划编制的题中之义。 记者了解到,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资源调查是一项费事、费力、涉及专业广、技术要求高的工作。调查内容包括土壤、气候、水文、陆生脊椎动物、昆虫、水生动物、浮游动物、微管植物、苔藓、地衣、大型真菌等多个学科。需要保证野外调查的抽样强度(一般在调查面积的10%),才能得出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时还需采用红外线照像技术、无人机航拍技术等先进手段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等重点区域进行重点调查,还要考虑到生物物种四季变化的特性(如候鸟的迁徙),至少要在夏、冬两季进行两次重复调查,所以需要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才能完成。 去年5月,经过采购招标,太原市林业局将《太原市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规划》项目交由山西省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负责实施。要求该中心对太原市10个县、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野外调查;对太原市湿地资源进行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太原市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规划》。 为确保编制工作高质量按期完成,从2016年8月起,山西省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人员就在全市范围展开了密集、繁琐的野外作业调查。应用目前省内最先进的专业高科技设备:无人机、红外自拍机、气象数据采集设备等,在4个保护区、7个森林公园及全市重点湿地区域进行样方、样线的布设和调查;在有重点野生动物分布的区域和自然条件较复杂的区域进行了红外线相机的布设;对全市范围内的各大水域、公园进行了无人机航拍。调查内容涉及兽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及植物等自然资源的栖息地现状及受威胁情况。2017年6月9日,相关人员在太原市清徐县清源镇发现了一只黑色白点的鸟类尸体。经专家认证,此鸟为山西省当时历史记录及鸟类名录上都未曾发现过的鸟类——噪鹃。这一发现刷新了山西省鸟类分布新记录,也为进一步研究山西境内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2017年10月,凝聚着所有调查人员心血结晶的《太原市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规划》终于面世,与保护规划同时诞生的还有两大本《太原市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太原市湿地资源调查报告》,为保护规划的立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规划之实 对症下药的生态保护“良方” 翻阅厚厚的保护规划书,你可以发现,规划书在细致地“梳理”太原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湿地资源家底的前提下,严谨客观地作出保护评价,在此基础上据实立言,开出生态保护“良方”,做到了“对症下药”。 规划书在太原市动物多样性保护评价中指出,太原市动物多样性分布格局较为破碎,主要集中在4个自然保护区和3个森林公园。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发展,环境被破坏,许多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受到威胁,动物多样性保护的严峻性不容忽视。 对此,保护规划在动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结构布局规划中提出:按植被类型及生境功能,将太原市动物生境分为东部丘陵森林型动物栖息地、中部盆地农田型动物栖息地、西部山区森林型动物栖息地、汾河上游丘陵森林型动物栖息地和中心城区人工环境动物栖息地五个部分。各区均有各自的分区范围、规划目标、规划内容以及实施措施。以中心城区人工环境栖息地保护区为例,其规划目标为:以动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与恢复重建为主导,营造“城市森林”,通过生态手段促进鸟类等野生动物进城,形成城市与自然和谐的中心生态城区。 规划书对太原市湿地保护现状同样直言不讳:全市湿地呈现面积逐渐减少、生态质量逐步降价低、生态功能逐步退化的不良趋势。保护规划为此开具的“良方”是:构筑全域湿地生态安全格局。从太原市全域地形地貌特点以及湿地生态建设空间发展特征等出发,将太原市湿地生态布局结构确定为:“三面环山,水脉织城,蓝绿交融,锦绣太原”的绿色网络布局结构。 具体来讲,保护规划对规划区湿地资源保护总体空间格局定为:“一带三心,多点多渠”,以湿地资源保护总体空间格局带动各景区、景点和生活社区,形成以湿地为中心、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服务的休闲游憩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其中,“一带”指城市核心河流湿地生态景观带,即汾河城市湿地景观带;“三心”指对城区生态环境起重要影响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核心生态湿地,即汾河水库湿地、汾河二库湿地、晋阳湖湿地;“多点”指湿地节点,包括湖泊湿地节点和库塘湿地节点两大类,共25处;“多渠”指河流生态廊道,包括以北涧河、九院沙河、玉门河、虎峪河、潇河、南沙河、北沙河为主的多处湿地廊道。 规划之评 方法科学,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0月24日,来自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东北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山西省水利厅、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太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7位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对《太原市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规划》展开评审。与会专家听取了编制单位的汇报,审阅了相关规划文本和图件,经过了认真细致质询和讨论后,一致同意通过评审,并建议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 专家组认为:《太原市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规划》在充分收集现有资料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了太原市动植物区系、物种及分布现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与湿地公园建设情况,通过总结市域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建设。《规划》通过分析评价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合理提出规划目标,科学规划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结合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多样性专项规划、矿区及废弃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专项规划、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规划,提出了太原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实施策略,并安排了重点项目。 其中湿地保护规划在充分收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基于遥感判读和实地踏查,通过一般性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摸清了市域范围内的湿地现状和生物资源情况。在分析评价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状况的基础上,确定了规划目标,区划了湿地资源空间布局,提出了太原市湿地资源空间管制的蓝线和绿线,制定了分类管制策略。 |